太魯閣峽谷 地形、水文 立霧溪流經太魯閣峽谷 國家公園東臨太平洋,中央山脈北段通過園區,園區最高點為海拔3,742公尺的南湖大山[5]。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寒帶地區面積約占國家公園範圍的7.2%,列名台灣百岳的山峰共27座。一千公尺至三千公尺之溫帶山地地區約占全區78.4%,坡度55%以上地區約占園區面積44.7%。 水系大致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東側主要屬於立霧溪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65.7%,少部分屬於木瓜溪或三棧溪流域;西側則分屬大甲溪或濁水溪上游,兩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20%。 全區南、北地勢均高,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亞熱帶颱風豪雨區,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6]。太魯閣狹窄呈V字型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氣候 園區東部由海平面到500公尺以下地區,屬於亞熱帶夏季濕潤炎熱氣候區;南、北、西側位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屬於高山寒帶氣候區;其餘在海拔1,000公尺至3,000公尺山區,則為山地亞熱帶濕潤炎熱氣候區[5]。溯立霧溪而上,年平均氣溫由海拔100公尺處的23℃逐步遞減,至海拔3,000公尺的合歡山一帶,年均溫為7℃。到南湖大山及奇萊山一帶3,5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年均溫則降為4℃,其中冬季12至2月間月均溫都在0℃以下,最低溫更會低至-10℃以下。國家公園範圍內年雨量幾乎都在2,000mm以上,無明顯旱季,夏季易受颱風影響,2,500公尺以上山區,冬季已有降雪。 生態 園區內的淡紋青斑蝶 根據調查,園區內已發現動物物種1,517種[6]。園區至少有46種哺乳類,約占臺灣陸域哺乳動物的一半。有15種屬於臺灣特有種,以臺灣森鼠分布面積最廣。園區鳥類至少有173種,並包含了臺灣所有的特有種鳥類24種,其分布以中橫公路大禹嶺至慈恩一帶鳥類最多。兩棲類至少有15種,占臺灣兩棲類之半。其中除盤古蟾蜍、莫氏樹蛙、梭德氏赤蛙和山椒魚之外,大部分都分布在1,000公尺以下之潮濕地區。爬蟲類至少34種,約佔台灣爬蟲類之三分之一,其中特有種至少包含菊池氏龜殼花、標蛇、斯文豪氏遊蛇、雪山草蜥、斯文豪氏攀蜥、台灣蜓蜥等6種。立霧溪主流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