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岩

全世界的惡地形態多變,其地質也包含泥岩、砂岩與礫岩等不同特性。而廣泛分佈於台灣中南部之泥岩惡地地形,我們俗稱的月世界,在惡地形態、分佈面積以及獨特性等方面並不亞於世界其他地區。 一般來說,台灣的泥岩惡地主要分佈於台南、高雄、台東一帶,其泥岩(青灰岩)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厚度約3到4公里,整體包含從上新世到更新世之地層(古亭坑層、利吉層、墾丁層等)。

由於其泥岩顆粒細小、顆粒間的膠結鬆散,透水性差等特性,遇水後極易產生泥流、土石、植披持續崩落等現象,其差異侵蝕作用不斷作用的情況下,最終產生植被稀疏卻富含尖峰利脊、泥裂、土指、天然橋等獨特地形景觀。

台灣泥岩惡地與世界各地之惡地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唯一存在熱帶氣候區域的惡地地形,與義大利或喬治亞的泥岩惡地相比,台灣的泥岩惡地受颱風、暴雨等影響劇烈,因此產生的侵蝕速率(9cm/y)遠大於一般典型的乾旱與半乾旱地區之泥岩惡地。

整體來說,台灣的泥岩惡地因持續抬升與侵蝕之因素,形態變動劇烈、變化也更為多端,有其持續觀賞與研究價值。此外,位處熱帶氣候之泥岩惡地,其林相與其他地區也有所差異。舉例來說,由於日照強烈之因素,台灣泥岩惡地的林相大部分分佈於向北面,向南日照面則顯得相當稀疏 。 

整體而言,台灣的泥岩惡地較少受到人為活動影響且具廣大綿延之面積,是極為良好之觀光資源;地層持續抬升且泥岩厚度深厚,較易進行相關海底沉積物、生態與地層之相關分析,可作為極為良好之研究資源。在全世界大部分的惡地都被劃定為保護區、國家公園或自然文化遺產並成為一大觀光熱點的同時,台灣是否應該思考如何針對這獨特且廣大面積之泥岩惡地,進行相關規劃與保護呢?成立自然公園、保護區或大規模的國家公園,並帶入後續的研究、觀光、教育資源,或可成為泥岩惡地永續經營的一條路。否則在缺乏一定保護的情況下,只是被蠶食鯨吞、一點一滴地破壞掉罷了。 分布區域:台南、高雄與台東一帶 分布面積(km2):1000 地層:上新-更新世 地層年代:200萬到600萬年前 地層厚度(m):3000-4000

 參考資料:https://www.taiwanwatch.org.tw/node/128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西部沿海

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