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
地形、水文
立霧溪流經太魯閣峽谷
國家公園東臨太平洋,中央山脈北段通過園區,園區最高點為海拔3,742公尺的南湖大山[5]。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寒帶地區面積約占國家公園範圍的7.2%,列名台灣百岳的山峰共27座。一千公尺至三千公尺之溫帶山地地區約占全區78.4%,坡度55%以上地區約占園區面積44.7%。
水系大致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東側主要屬於立霧溪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65.7%,少部分屬於木瓜溪或三棧溪流域;西側則分屬大甲溪或濁水溪上游,兩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20%。
全區南、北地勢均高,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亞熱帶颱風豪雨區,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6]。太魯閣狹窄呈V字型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氣候
園區東部由海平面到500公尺以下地區,屬於亞熱帶夏季濕潤炎熱氣候區;南、北、西側位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屬於高山寒帶氣候區;其餘在海拔1,000公尺至3,000公尺山區,則為山地亞熱帶濕潤炎熱氣候區[5]。溯立霧溪而上,年平均氣溫由海拔100公尺處的23℃逐步遞減,至海拔3,000公尺的合歡山一帶,年均溫為7℃。到南湖大山及奇萊山一帶3,5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年均溫則降為4℃,其中冬季12至2月間月均溫都在0℃以下,最低溫更會低至-10℃以下。國家公園範圍內年雨量幾乎都在2,000mm以上,無明顯旱季,夏季易受颱風影響,2,500公尺以上山區,冬季已有降雪。
生態
園區內的淡紋青斑蝶
根據調查,園區內已發現動物物種1,517種[6]。園區至少有46種哺乳類,約占臺灣陸域哺乳動物的一半。有15種屬於臺灣特有種,以臺灣森鼠分布面積最廣。園區鳥類至少有173種,並包含了臺灣所有的特有種鳥類24種,其分布以中橫公路大禹嶺至慈恩一帶鳥類最多。兩棲類至少有15種,占臺灣兩棲類之半。其中除盤古蟾蜍、莫氏樹蛙、梭德氏赤蛙和山椒魚之外,大部分都分布在1,000公尺以下之潮濕地區。爬蟲類至少34種,約佔台灣爬蟲類之三分之一,其中特有種至少包含菊池氏龜殼花、標蛇、斯文豪氏遊蛇、雪山草蜥、斯文豪氏攀蜥、台灣蜓蜥等6種。立霧溪主流及其支流發現有21種溪流魚類,其中包括臺灣纓口鰍、臺灣石賓 、大吻鰕虎及粗首鱲等特有種4種。
園區昆蟲至少有1,150種,其中蝶類就至少有239種,且有寬尾鳳蝶、曙鳳蝶等28種屬臺灣特有種;蛾類據初步調查,已發現至少有340種。甲殼類至少發現有22種,其中蝦類至少有2科13種,其中以長臂蝦科的12種所佔比例最高。蟹類至少有2科6種,分屬於方蟹科的台灣絨螯蟹和字紋弓蟹,以及溪蟹科的扁足澤蟹、灰甲澤蟹、細足澤蟹和太魯閣澤蟹。貝類方面,根據調查資料,共記錄陸生軟體動物計 15科43種,佔台灣約220種陸生軟體動物物種數之五分之一,其中29種為台灣特有種,再併計文獻紀錄共至少有55種,包括高山豌豆蜆以及分布於立霧溪的壁蜑螺。
園區森林覆蓋區域約占75%,其中天然林占絕大部分,依其優勢種區劃,以2,000公尺以下,300公尺以上之常綠闊葉樹林所占面積最廣;人工林占6%;草生地及疏生林地約占13%,分布於高山積線或土壤發育不良之岩壁;其餘為地質脆弱造成之裸露地達10%左右[6]。已紀錄植物共2,093種,包括單子葉植物355種、雙子葉植物1,166種、裸子植物17種、蕨類370種、苔蘚類185種。
人文景觀
台灣畫家李梅樹曾繪製有多幅太魯閣景色
當地至今已發現多處遺址,於立霧溪河口右岸,太魯閣大門牌坊前100餘公尺處之上方河階地上,為鄰近國家公園計畫區的富世遺址所在地化,距今已有2,000年之歷史[6]。國家公園區內原為太魯閣族部落分布地區,除少數部落外,其餘部落舊址多已無人居住。
清同治13年至光緒2年間,沈葆楨來台時所修築之三條連繫東、西岸交通道路中的「北路」,為當地文獻記載中最早由官府維修之道路,到了日治時期又經重行改建,是現今蘇花公路前身。日治時期另由官方開闢的合歡越道路與之後由中華民國政府動員修築的中橫公路,則成為園區主要聯外要道及景觀公路。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AD%AF%E9%96%A3%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留言
張貼留言